中药调剂学
| 考试学科 | 单元 | 细目 | 要点 | 考试科目 |
| 中 药 调 剂 学 | 一、中药处方与处方应付 | (一)组方原则 | 1.处方 | 4 |
| 2.君臣佐使 | 4 | |||
| 3.处方配伍规律 | 4 | |||
| (二)处方类型 | 1.处方的意义 | 4 | ||
| 2.处方的分类 | 4 | |||
| (三)处方格式 | 处方格式和项目 | 4 | ||
| (四)处方常用术语 | 1.处方常用术语及分类 | 4 | ||
| 2.药引 | 4 | |||
| 3.处方脚注 | 4 | |||
| (五)处方管理制度 | 处方管理制度 | 4 | ||
| (六)处方药品的规范化名称 | 1.处方药品正名与应付常规 | 4 | ||
| 2.处方药品合写与应付 | 4 | |||
| 3.药品别名与应付 | 4 | |||
| 二、中药配伍及用药禁忌 | (一)中药配伍 | 1.七情配伍 | 4 | |
| 2.相畏 | 4 | |||
| 3.相反 | 4 | |||
| 4.相恶 | 4 | |||
| (二)用药禁忌 | 1.配伍禁忌 | 4 | ||
| 2.十八反 | 4 | |||
| 3.十九畏 | 4 | |||
| 4.妊娠用药禁忌 | 4 | |||
| 5.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禁忌与中西药物合用配伍禁忌 | 4 | |||
| 三、合理用药 | (一)合理用药概述 | 合理用药的意义和目的 | 4 | |
| (二)合理用药指导 | 合理用药的指导原则 | 4 | ||
| (三)中药不良反应监测 | 1.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| 4 | ||
| 2.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制度 | 4 | |||
| 3.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范围 | 4 | |||
| 4.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程序 | 4 | |||
| (四)中药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| 1中药药源性疾病 | 4 | ||
| 2.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| 4 | |||
| 3.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方法与内容 | 4 | |||
| 4.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| 4 | |||
| 5.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及防治原则 | 4 | |||
| (五)中西药相互作用 | 中西药合用的意义及合用中的不合理配伍 | 4 | ||
| (六)药物经济学 | 药物经济学的意义和评价方法 | 4 | ||
| 四、特殊中药的调剂与管理 | (一)麻醉中药的调剂与管理 | 1.麻醉中药品种 | 4 | |
| 2.麻醉中药的使用 | 4 | |||
| 3.麻醉中药处方管理制度 | 4 | |||
| (二)毒性中药的调剂与管理 | 1.毒性中药的品种与分类 | 4 | ||
| 2.毒性中药的调配管理制度 | 4 | |||
| 3.毒性中药的用量用法 | 4 | |||
| 4.毒性中药处方管理制度 | 4 | |||
| 5.常见中药中毒反应和处理的基本原则 | 4 | |||
| 五、中药用量与计量 | (一)中药用量 | 1.中药的用量 | 4 | |
| 2.确定中药用量的依据 | 4 | |||
| 3.特殊药材的处方用量 | 4 | |||
| (二)中药计量及计量工具 | 1.古今度量衡对照及换算 | 4 | ||
| 2.常用中药计量工具 | 4 | |||
| 3.戥子的校订、使用与保护 | 4 | |||
| 六、中药调剂设施及工作制度 | (一)基本设施 | 1.饮片斗柜及调剂台 | 4 | |
| 2.常用调剂工具及用途 | 4 | |||
| (二)斗谱排列原则 | 1.斗谱的排列原则 | 4 | ||
| 2.特殊中药的存放 | 4 | |||
| (三)调剂用药的供应 | 1.调剂用药供应 | 4 | ||
| 2.查斗、装斗、调配、保管的关系 | 4 | |||
| 七、饮片调剂操作规程 | (一)收方 | 收方与处方审查(含制度下同) | 4 | |
| (二)计价 | 计价的原则与方法 | 4 | ||
| (三)调配 | 中药处方的调配 | 4 | ||
| (四)复核 | 复核的原则及工作程序 | 4 | ||
| (五)发药 | 发药的工作程序 | 4 | ||
| (六)调剂质量管理 | 1.配发药剂的质量要点 | 4 | ||
| 2.检查方法及质量评定 | 4 | |||
| (七)常用中药传统术语 | 常用中药传统术语 | 4 | ||
| 八、中成药调剂操作规程 | (一)中成药调剂操作规程 | 1.中成药调剂 | 4 | |
| 2.中成药调剂操作规程 | 4 | |||
| 3.药品有效期的推算及判定 | 4 | |||
| (二)中成药处方药 | 1.中成药处方药 | 4 | ||
| 2.常用中成药处方药的功能主治、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 | 4 | |||
| (三)中成药非处方药 | 1.中成药非处方药 | 4 | ||
| 2.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 | 4 | |||
| 3.常用中成药非处方药品种 | 4 | |||
| (四)医疗机构自制制剂 | 1.医疗机构自制制剂基本概念 | 4 | ||
| 2.医疗机构自制制剂配制规范 | 4 | |||
| 3.医疗机构自制制剂使用注意 | 4 | |||
| 九、中药煎服 | (一)煎药 | 1.汤剂概述 | 4 | |
| 2.汤剂的煎煮 | 4 | |||
| 3.中药特殊煎药方法 | 4 | |||
| (二)服药 | 1.服药温度 | 4 | ||
| 2.服药剂量 | 4 | |||
| 3.服药时间及次数 | 4 | |||
| 4.服药饮食禁忌 | 4 | |||
| (三)煎药工作制度及操作常规 | 1.煎药工作制度 | 4 | ||
| 2.煎药操作常规及质量评价 | 4 | |||
| 十、医院药品采购与供应 | (一)药品采购管理 | 1.药品采购基本制度与程序+ | 4 | |
| 2.药品集中采购与招标采购 | 4 | |||
| (二)药品人、出库管理 | 药品入、出库管理 | 4 | ||
| 十一、中药品质变异 | (一)影响中药品质变异的因素 | 1.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| 4 | |
| 2.中药变质的环境因素 | 4 | |||
| (二)霉变 | 1.中药发霉的原因 | 4 | ||
| 2.预防中药霉变的措施 | 4 | |||
| 3.常见的霉菌种类 | 4 | |||
| (三)虫蛀 | 1.常见的中药害虫 | 4 | ||
| 2.中药害虫的危害性 | 4 | |||
| 3.害虫的主要来源 | 4 | |||
| 4.害虫蛀蚀的防治措施 | 4 | |||
| (四)变色 | 变色及易变色的品种 | 4 | ||
| (五)泛油 | 中药泛油及易泛油品种 | 4 | ||
| (六)气味散失 | 中药气味散失的原因及品种 | 4 | ||
| (七)其他变异现象 | 1.升华 | 4 | ||
| 2.风化 | 4 | |||
| 3.潮解溶化 | 4 | |||
| 4.粘连 | 4 | |||
| 5.腐烂 | 4 | |||
| 十二、中药养护技术 | (一)干燥养护技术 | 干燥养护技术的种类及应用 | 4 | |
| (二)冷藏养护技术 | 冷藏养护技术及应用 | 4 | ||
| (三)埋藏养护技术 | 埋藏养护技术的种类及应用 | 4 | ||
| (四)化学药剂养护技术 | 化学药剂养护技术及应用 | 4 | ||
| (五)对抗同贮养护技术 | 对抗同贮养护技术及应用 | 4 | ||
| (六)气调养护技术 | 气调养护技术及应用 | 4 | ||
| (七)常用中药材的养护 | 1.根及根茎类药材的养护 | 4 | ||
| 2.叶、花、全草类中药的养护 | 4 | |||
| 3.果实与种子类药材的养护 | 4 | |||
| 4.茎皮类药材的养护 | 4 | |||
| 5.菌类药材的养护 | 4 | |||
| 6.动物类药材的养护 | 4 | |||
| 7.贵细药的养护 | 4 | |||
| 8.鲜药的养护 | 4 | |||
| (八)中药饮片的养护 | 1.中药饮片的养护方法 | 4 | ||
| 2.中药饮片的变异现象 | 4 | |||
| (九)中成药养护 | 1.常见中成药剂型的养护技术 | 4 | ||
| 2.中成药常见的变质现象 | 4 | |||
| 十三、医院药检工作及药品质量管理 | 1.药检室的设置 | 4 | ||
| 2.药检工作职责和制度 | 4 | |||
| 3.常用的药品质量检验方法与要点 | 4 |
出国留学网卫生资格考试栏目推荐:

